关于乌克兰危机,中方已经多次阐明立场。
10年前的师生座谈会,对于药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秦冲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奔赴乡野,去触摸祖国发展跳动的脉搏;他们向上生长,将奋斗之花绽放在各行各业;他们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研究生就业见习团、博士生服务团,从燕园出发,众川赴海。
明辨是非的能力,关乎思想境界的高低与青春逐梦的航向。从大二起,郭资政就跟随教师课题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索芯片设计自动化。1958年,我和你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开展恰是百年风华湖畔歌会、四代北大人同唱歌唱祖国等主题活动,注重通过国家重大主题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凝心铸魂方阵引人瞩目。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在美国犹他州费舍湖畔,一株地表以上有4万多棵枝干、地表下却共享同一根系的8万年巨树被命名为潘多,拉丁语含义是我延伸。11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此后,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亚等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国家团结共进、合作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更广泛国际认同,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瑞士联邦议会的联邦宫圆顶中央,铭刻着一句格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
[19]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规模和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例再创新高。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蓬勃展开,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多领域建设,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多维架构和切实抓手。
中国始终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的理念基础和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一脉相承。(三)落实三大倡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陆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中国扎扎实实维护全球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二)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愿望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
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die wirkliche Gemeinschaft)思想的发展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回响着世界不同文明中古老智慧和共同追求的历史共鸣。[20]经济走廊和国际通道建设卓有成效,共建国家港口航运、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持续拓展。文件指出,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理念指引,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是基本前提,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根本遵循,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是重要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是必由之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是应有之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揭示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新愿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新的路径选择,助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全人类的现代化,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更有利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前资本主义阶段,人类社会形态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构成一种自然的共同体。在不同领域,中国积极推动相关议题下的国际合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应对各种全球挑战。
站在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中国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共识的理性光辉照耀未来,推动人类社会在风雨考验中携手前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世界观、天下观,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价值观、文明观,天下为公义利并举的道义观、利益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自然观。[8]中国从世界多国进口先进设备、原材料和重要物资,进口来源覆盖全球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合作机遇。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一)不同层面、多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在多边与双边合作中,从不同层面、多个领域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地理大发现加速全球资源流动,科学技术发展拓宽人类认知,全球化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开,人类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交融、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别于西方现代化。
在多边层面,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10余年来,在中非领导人引领和顶层设计下,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合作,成果涵盖经贸、基建、民生等多个领域,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造福双方民众,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成功范例。
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呼吁各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这是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也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共同未来。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巨大贡献。面对当今世界各种风险挑战,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中国提出了鲜明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广泛开展双多边政党交流合作,推进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与多国共办文化旅游年、国际艺术节等双多边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建立发展友好城市(省州)关系,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发展搭建新平台,汇聚新力量,促进新共识,有力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11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出访非洲,面向世界首次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郑重宣告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23]全球安全倡议倡导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不可分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可分割、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不可分割、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主张国际社会成员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审视全球安全问题,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守护国际共同安全,为解决国际纷争、维护共同安全指明了方向。从历史的眼光看,当今人类经济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紧密,各国走向开放、融合是时代大势。
俄乌冲突硝烟未止,中东地区纷争再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助力人类更好地面对生态挑战,实现永续发展。
中国从来不以孤立割裂的视角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发展过程中不危害他国利益,而是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坚持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自身的发展为他国发展提供机遇,让各国人民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2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为各国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基础。中国帮助非洲减缓债务压力,积极推动并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中贡献最大。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